top of page
2025 參展藝術家

陳昱榮 | DH Neology
現居住及生活於臺灣臺南,畢業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創作組。
作品形式多元,包含現地裝置、聲音、新媒體與表演等。近期的作品聚焦於空間、個人情感以及心理經驗的交互關係,透過處理空間中的視覺和聽覺的轉換,模糊感知知覺的抽象界線。作品大多從空間中出發,透過「光」與「資訊視覺化」的映射關係,進而創造一種新的中介空間,也揭示了一種介於真實存在與感官存在的辯證關係。近年也開始嘗試透過AI演算技術實驗人類與非人的互動即興關係,探討人與虛擬物種的對話樣態的可能。作品中主要以聲音作為創作媒介,近一步探討理性、科技與精神性的感官想像。
作品形式多元,包含現地裝置、聲音、新媒體與表演等。近期的作品聚焦於空間、個人情感以及心理經驗的交互關係,透過處理空間中的視覺和聽覺的轉換,模糊感知知覺的抽象界線。作品大多從空間中出發,透過「光」與「資訊視覺化」的映射關係,進而創造一種新的中介空間,也揭示了一種介於真實存在與感官存在的辯證關係。近年也開始嘗試透過AI演算技術實驗人類與非人的互動即興關係,探討人與虛擬物種的對話樣態的可能。作品中主要以聲音作為創作媒介,近一步探討理性、科技與精神性的感官想像。

邱杰森 | 德鴻畫廊
流動是能量或物質的運動過程,也是生態運作的關鍵機制。因此,作品透過平面地圖上描繪的網絡,將靜態的圖像轉化為展現「流動」的視覺系統。這些「微觀世界」的網絡結構如何與「宏觀」的空間想像相互對應,成為創作中重要的連結。
基於此概念,作品進一步探討可視與不可視的網絡結構。這些網絡不僅對應於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礎建設,也反映亞熱帶環境中旺盛的生命力。視覺語彙中融入三個象徵性的層次:「天」——俯視大地、仰望天空;「管道/樹」——主幹、管線、氣根,象徵能量與物質的流動;「大地」——作為養分、能源與生命的來源,透過管道的延展與水平連結傳遞至整個系統。作品試圖在此架構下,形塑一種跨越自然與人造結構的流動關係,探索空間、能量與生命之間的互動與連結。
基於此概念,作品進一步探討可視與不可視的網絡結構。這些網絡不僅對應於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礎建設,也反映亞熱帶環境中旺盛的生命力。視覺語彙中融入三個象徵性的層次:「天」——俯視大地、仰望天空;「管道/樹」——主幹、管線、氣根,象徵能量與物質的流動;「大地」——作為養分、能源與生命的來源,透過管道的延展與水平連結傳遞至整個系統。作品試圖在此架構下,形塑一種跨越自然與人造結構的流動關係,探索空間、能量與生命之間的互動與連結。

韓旭東 | 東之畫廊
韓旭東以集成材的雕刻方式,從2010年開始,已有15年的時間。在2022年,以「digitalWrite (韓旭東,雕刻); 」為展覽的主題,展開了一系列的巡迴展覽。
畢業於台灣大學人類學系,既無學院派的雕琢和限制,竟然一路無師自通創作了35年之久,累積的400多件作品中,無一重複,作品既有藝術性且又渾然天成,在雕刻領域可謂既獨特又深具哲理。韓旭東以一種苦行僧方式,為藝術歷史留下紀錄。
畢業於台灣大學人類學系,既無學院派的雕琢和限制,竟然一路無師自通創作了35年之久,累積的400多件作品中,無一重複,作品既有藝術性且又渾然天成,在雕刻領域可謂既獨特又深具哲理。韓旭東以一種苦行僧方式,為藝術歷史留下紀錄。

侯連秦 | 暮拉多元藝術空間
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。侯連秦認為有內在的組成才能構成外表的樣貌,創作者的人格、喜好和感受,將決定作品如何形成,符合自己才能理所當然。因此他始終認為「創作是一種內在的呈現而不是操作」。
他的作品來自於喜愛觀察人事物的習慣,並從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對自然細節與生活的感受,所以創作其實是他內心的吶喊、渴望,創作過程也即是回應他自己的情緒抒發,當作品完成時,也就給了自我答案、滿足感。石材是如此堅硬、沉重的無機元素,必須透過思維的融合與技術的表現,才能創作出具有人性溫度的作品。
他的作品來自於喜愛觀察人事物的習慣,並從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對自然細節與生活的感受,所以創作其實是他內心的吶喊、渴望,創作過程也即是回應他自己的情緒抒發,當作品完成時,也就給了自我答案、滿足感。石材是如此堅硬、沉重的無機元素,必須透過思維的融合與技術的表現,才能創作出具有人性溫度的作品。

夏愛華 | 暮拉多元藝術空間
夏愛華的作品以活脫乾漆為主要創作技法,將人們的潛意識的世界作為創作內容,以雕塑、平面、裝置等表現方式作為展出形式,專職藝術家創作至今。
創作生涯中她曾赴美國、日本、羅馬尼亞等地進行國際駐村活動,包含獲選於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駐館藝術家,並於2010年獲選文化部獎助進駐紐約ISCP藝術村駐村藝術家。2020年疫情期間,夏愛華受日本兵庫縣尼崎市綜合文化中心的邀請,以再生之森之議題舉行個展,給予陷入疫情困境的尼崎市民們心靈上的療癒,受到極大回響。
創作生涯中她曾赴美國、日本、羅馬尼亞等地進行國際駐村活動,包含獲選於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駐館藝術家,並於2010年獲選文化部獎助進駐紐約ISCP藝術村駐村藝術家。2020年疫情期間,夏愛華受日本兵庫縣尼崎市綜合文化中心的邀請,以再生之森之議題舉行個展,給予陷入疫情困境的尼崎市民們心靈上的療癒,受到極大回響。

賴科維 | 德鴻畫廊
賴科維作品常以模具去進行以陶瓷與塑膠為主的創作,並透過材質轉換、大量身體的勞動、以及對材料的蒐集去討論關於空間、尺寸、價值、身份、體制之間的模糊邊界,試圖從狀態中的矛盾關係開啟模糊的想像。

林餘慶&魏杏諭 | 朝代畫廊
林餘慶與魏杏諭共同創作逾17年,他們耐心細緻地分配漸層色調與色塊,構築豐富濕潤且平和穩定的視覺生態。這種均勻用色的方式,與油畫之前的蛋彩畫、濕壁畫有著相似的柔和感,並擁有歐洲宗教壁畫「共時性」的特質,將漫長故事濃縮於單一畫面,使觀者可自由瀏覽,深入沉浸於畫中每個細節。
作品中的主角「Wulala」猶如引路精靈,承載藝術家對未知生活的不安與對未來的熱情期待,帶領觀者踏入奇幻繽紛的想像世界。隨著時間演變,Wulala與夥伴們以多元樣貌呈現,藝術家亦藉此傳達不同的宣言。搭配畫面的謎樣詩句則像黑膠唱盤般輕聲呢喃,揭示那些被現實覆蓋的低語,帶領觀者進入更深邃、迷幻的內心風景。
作品中的主角「Wulala」猶如引路精靈,承載藝術家對未知生活的不安與對未來的熱情期待,帶領觀者踏入奇幻繽紛的想像世界。隨著時間演變,Wulala與夥伴們以多元樣貌呈現,藝術家亦藉此傳達不同的宣言。搭配畫面的謎樣詩句則像黑膠唱盤般輕聲呢喃,揭示那些被現實覆蓋的低語,帶領觀者進入更深邃、迷幻的內心風景。

劉昕穎 | 也趣藝廊
出生於台灣,創作與定居往返於馬來西亞與台灣。2013年在纽约藝術學生聯盟接受培訓,2015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學系學士。
劉昕穎擅於將關於生命和感知的抽象感受,透過意象轉化,形塑成為繪畫語言裡的呢喃、氣息與力量。以其獨特視角將「現實、自然、人文」重新形塑,並思考自身周遭事物之關係結構,提煉景致裡的音調與情感,呼應內心對於存在的無限想像。筆下流動線條,將自我意識鮮明的澆灌其中,富含水份的顏色與線條,在柔和的聲音之中,向外延展。作品中熱烈狂炙的赤裸色塊與線條堆疊,似乎象徵著原本作為人類棲居之所的城市已失格,文明在狂亂的想像之下分崩離析流淌進地底,而靈魂及自然氣息肆意生長入天叢。
劉昕穎擅於將關於生命和感知的抽象感受,透過意象轉化,形塑成為繪畫語言裡的呢喃、氣息與力量。以其獨特視角將「現實、自然、人文」重新形塑,並思考自身周遭事物之關係結構,提煉景致裡的音調與情感,呼應內心對於存在的無限想像。筆下流動線條,將自我意識鮮明的澆灌其中,富含水份的顏色與線條,在柔和的聲音之中,向外延展。作品中熱烈狂炙的赤裸色塊與線條堆疊,似乎象徵著原本作為人類棲居之所的城市已失格,文明在狂亂的想像之下分崩離析流淌進地底,而靈魂及自然氣息肆意生長入天叢。

蘇旺伸 | 暮拉多元藝術空間
出生於嘉義縣朴子市,畢業於中國文化學院美術系(現為中國文化大學),目前生活與創作於臺南。
蘇旺伸的畫作像是自編自導的獨幕劇,戲碼的腳本似乎來自:
在庭園割草時
CD唱片裡的音樂
菜市場
詩
電視節目
半屏山登山步道沿途
統一發票對獎
等待
被拆毀的眷村
焚燒枯枝葉
切割台灣島的幾條河川
茶水的顏色
時間
被冷落的啞鈴
想不起的那個字
氣壓
肝火
路況報導
五色鳥的叫聲
真空管
政客的情緒
睜著眼睛妄想
寄養在腐葉下的昆蟲
剩餘的油彩
睡前那杯溫牛奶
蘇旺伸的畫作像是自編自導的獨幕劇,戲碼的腳本似乎來自:
在庭園割草時
CD唱片裡的音樂
菜市場
詩
電視節目
半屏山登山步道沿途
統一發票對獎
等待
被拆毀的眷村
焚燒枯枝葉
切割台灣島的幾條河川
茶水的顏色
時間
被冷落的啞鈴
想不起的那個字
氣壓
肝火
路況報導
五色鳥的叫聲
真空管
政客的情緒
睜著眼睛妄想
寄養在腐葉下的昆蟲
剩餘的油彩
睡前那杯溫牛奶

Christoph RUCKHÄBERLE | 也趣藝廊
出身於德國,畢業於加州藝術大學動畫研究學士,以及歷史悠久的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 (Hochschule für Grafik und Buchkunst Leipzig),師承「萊比錫畫派」藝術大師Arno Rink。其不僅只限於繪畫,更跨足經營出版、實驗劇場等,現居德國萊比錫。
他的繪畫創作有如活色生鮮的舞台場景,眾多角色與背景像尚未找到歸屬的拼圖,觀者能隨心所欲撿拾並自行拼湊出內心所想的模樣。有別於早期創作的陰鬱色彩與完整人物外型,近年他將類卡通的人物輪廓彎曲,製造出流水般的圓滑線條。同時拆解人體結構與五官,將它們壓至扁平,以鮮豔色彩,或黑白壁壘分明的尖銳線條再次分割、重組。
他的繪畫創作有如活色生鮮的舞台場景,眾多角色與背景像尚未找到歸屬的拼圖,觀者能隨心所欲撿拾並自行拼湊出內心所想的模樣。有別於早期創作的陰鬱色彩與完整人物外型,近年他將類卡通的人物輪廓彎曲,製造出流水般的圓滑線條。同時拆解人體結構與五官,將它們壓至扁平,以鮮豔色彩,或黑白壁壘分明的尖銳線條再次分割、重組。

宋璽德 | 朝代畫廊
宋璽德是台灣重要的金屬雕塑藝術家與藝術教育者,1999年取得日本國立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研究科博士學位,並於AIM株式會社研習金屬加工技術。2001年返台後,他任教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,持續在教學與創作之間耕耘,致力培育新生代並推動雕塑藝術發展。
宋璽德的創作結合鋼鐵與自然意象,探索材料與空間之間的動靜對話,展現獨特的詩意美學。他的作品曾在ART TAIPEI、Taipei Dangdai、香港INK ASIA、首爾ART:GWANGJU:23等國際展會亮相,並舉辦多場個展,包括《鋼鐵風景》、《幻境山水》、《物質與反物質》等,展現對物質轉化的深厚造詣。自2002年起,他更積極投入公共藝術創作,於全台各地設置大型戶外作品,將雕塑藝術融入城市與社區,成為台灣公共藝術推廣的重要推手。
宋璽德的創作結合鋼鐵與自然意象,探索材料與空間之間的動靜對話,展現獨特的詩意美學。他的作品曾在ART TAIPEI、Taipei Dangdai、香港INK ASIA、首爾ART:GWANGJU:23等國際展會亮相,並舉辦多場個展,包括《鋼鐵風景》、《幻境山水》、《物質與反物質》等,展現對物質轉化的深厚造詣。自2002年起,他更積極投入公共藝術創作,於全台各地設置大型戶外作品,將雕塑藝術融入城市與社區,成為台灣公共藝術推廣的重要推手。

鈴木淳夫 | TEZUKAYAMA GALLERY
鈴木淳夫自1977年出生於愛知縣,經過靜岡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的學習,逐漸確立了獨特的創作風格。他將自己的作品稱為「雕刻畫(Carved Painting)」,通過使用雕刻刀剖析層疊的顏料,勾畫出各式各樣的圖案。作品通過這些鮮明的刻畫痕跡,展示出藝術家於創作之間長時間的深刻對話和反覆雕刻的痕跡。其作品不僅展現了視覺層面的衝擊,也深入探討了時間於空間的關係。

田名網敬一 | NANZUKA
1936年出生於東京,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。田名網橫跨多重創作領域,活躍於藝術總監、平面設計師、插畫家、影像創作者與藝術家等多重身分,其風格多元且獨具特色,是當今跨領域創作者的典範之一,廣受高度讚譽。
他以「剪輯/編輯」為設計方法論,不受限於純美術的框架持續進行創作,其作品涵蓋拼貼、版畫、素描、動畫、實驗電影、繪畫、立體作品與裝置藝術等多種媒材與形式。
田名網敬一亦被國際廣泛認可為日本在不斷延伸與演化的「普普藝術(Pop Art)」語境中的先驅人物。
他以「剪輯/編輯」為設計方法論,不受限於純美術的框架持續進行創作,其作品涵蓋拼貼、版畫、素描、動畫、實驗電影、繪畫、立體作品與裝置藝術等多種媒材與形式。
田名網敬一亦被國際廣泛認可為日本在不斷延伸與演化的「普普藝術(Pop Art)」語境中的先驅人物。

塚本智也 | 觀止堂
1982年生於石川縣,現為以神奈川縣為據點創作的當代藝術家。他運用噴筆層層堆疊極細微的色點,營造出點描效果,並融合滴流技法與輕盈筆觸,創作出獨具風格的繪畫作品。透過反覆噴灑紅、藍、黃三原色,使色彩在視網膜上產生混色效果,進而溶解圖像與背景的邊界,成為其創作技法的一大特色。
他以櫻花、錦鯉、人物剪影、鹿等主題,探究光與影、生與死的循環。運用由真實植物翻製的模板,結合正負影像的轉換技法,將喬治・秀拉的視覺混色理論與琳派的裝飾性加以當代表述。其作品兼具日本獨有的「裝飾」美學與極簡創作手法,引領觀者進入沉浸式的視覺體驗。
他以櫻花、錦鯉、人物剪影、鹿等主題,探究光與影、生與死的循環。運用由真實植物翻製的模板,結合正負影像的轉換技法,將喬治・秀拉的視覺混色理論與琳派的裝飾性加以當代表述。其作品兼具日本獨有的「裝飾」美學與極簡創作手法,引領觀者進入沉浸式的視覺體驗。
bottom of page